0512-67707621
聚焦 | 让零工“灵”起来 倾力答好零工市场建设的“苏州答卷”
时间:2024-08-23 来源:江苏埃森特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740

苏州市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公益性、普惠性、灵活性、兜底性为原则,用好“加”法探索全域布局零工市场之路,政府引导、聚焦产业、数字赋能、多方共建、便捷服务多措并举,建成各类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驿站)33个,上线数字化零工市场旗舰店13家,累计召开零工招聘会443场、直播带岗1154场,进场企业超1.2万家次,提供近27万个岗位,入场零工人员逾7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1.15万人次,“乘”出了零工市场建设的突出成效,交出了零工市场建设的“苏州答卷”。

2024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苏州市第一时间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以公益性、普惠性、灵活性、兜底性为原则,通过政府引导、聚焦产业、数字赋能、多方共建、便捷服务等方式,探索构建分布合理、便利可及的灵活就业服务网络,全域布局零工市场,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2024年1月底,苏州市受邀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作了零工市场建设专题的经验交流,交出了零工市场建设的“苏州答卷”。

image.png

一)规范指引 + 延展服务

规范指引:出台《苏州市零工市场评价指引(试行)》,从基础建设、信息发布、活动开展、就业服务、拓展服务等5大方面细化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强对各板块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运营模式的指导。

延展服务:各类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针对自身优势和服务对象需要,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推出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点对点”大巴车接送等各具特色的服务。

(二)灵活专精 + 全域联动

灵活专精:鼓励各区域根据本地发展特点,聚焦产业特色,规范零工市场建设布局,打造“小而精”零工服务载体。已建成常熟市莫城街道(服装城)零工市场、吴江区退捕渔民零工市场、苏州市建筑业零工市场等专业性零工市场。其中吴江区退捕渔民零工市场,多渠道开发保绿、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帮助退捕渔民实现转产上岸,自建成以来,输送零工服务13849人次,1577名退捕渔民实现就业。

全域联动:当前,苏州市10个县级市(区)已分别建成综合性或专业性零工市场至少1个。2024年,全市计划申报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5 个,新建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驿站)25个左右。

(三)线下实体 + 线上市场

线下实体:已建成的零工市场均有线下实体市场,特别是综合性零工市场,辐射范围广阔,基本能够辐射到全区、市;功能完备,全部具备完善的线下服务专区,设置柜面服务区、求职招聘区、特色服务区、等候休息区等4个功能区,定期发布相关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等。

线上市场:零工市场服务全面“上云”,苏州市各地零工市场数据纳入江苏省就业信息平台,全省求职招聘业务一网办理、全省共享,实现数据“无感填报、一次生成、多方共享”;推出各具特色的数字化零工市场旗舰店,如苏州昆山“人人帮”、苏州姑苏“数智零工市场”、苏州相城“亿匠”、苏州常熟“尚才零工”,真正实现“即时快招”“来即上岗”,为零工人员提供全天候不间断服务;创新推出“云端送岗”等直播品牌,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平台大数据,通过 AI 算法匹配,加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与企业用工需求、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就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双向奔赴”。

(四)多方共建 + 多元参与

在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方资源共建、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零工市场可持续发展。

单位性质多样化,33家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驿站)中,公共性质的有29家,经营性质的有4家;管理模式多样化,由机关、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的有18家,委托经营管理的有4家,购买服务的有2家,企业自主经营的有9家。

比如全国首家专业性零工市场——苏州市建筑业零工市场,由苏州市相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充分调动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打造具有400间宿舍及可容纳1600人的“亿匠园”。截至目前,已吸引150家企业、2.4万余名零工注册,发布岗位6800余个,涉及工种65个。


图片

求职指导

(五)技能提升 + 权益维护

技能提升:大力推进零工市场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平台,嫁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技能夜校”等载体。零工市场面向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实现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一条龙服务,有效解决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仅苏州市建筑业零工市场就已累计开展各类建筑技能培训超2万人次,开展建筑机器人领航员培训近200人次。

权益维护:上线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线上参保一站式服务平台,借助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盖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政府和企业多方力量,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线上参保停保登记申请、签约委托扣款、市民卡申领等服务,实现零工人员一次参保、不见面办理。2023年以来,苏州市灵活就业参保60.96万人,同比增长了7.53%。

(六)数字赋能 + 专人保障

数字赋能:上线苏州市零工巧匠数智就业平台,平台通过“互联网 +小程序”和“政务外网 +自助终端”的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有效打通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交互路径,并能实时动态收集和更新相关数据信息,提供在线智能匹配对接和分析;同时,系统通过智能服务硬件,融合数字接触追踪、多技能 AI、推荐算法等技术打造“一站式、全天候、智能化”的数智零工市场服务场景。

专人保障:采用两方共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专业化运营公司)、三务共行(党务、商务、服务)、四专供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务、社会工作、志愿者),通过运营单位管理委派、社会聘用、志愿者服务等渠道,进一步充实零工市场工作人员队伍。


图片

外卖小哥咨询现场

image.png

(一)市场数量

苏州市目前布局并建成各类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驿站)33个。2024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计划申报江苏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5 个,新建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驿站)25个左右。现有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驿站)基本情况如下:

综合性零工市场(10个):辐射全域,功能完备。综合性零工市场建设分两种。一是依托县市区或经济开发区、较大镇等原有的人力资源市场划区域建设;二是比邻汽车站、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新开发建设。综合性零工市场除具备完善的线下服务专区外,也有自行开发的线上服务平台。

专业性零工市场(3 个):聚焦产业,服务行业。专业性零工市场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或布局于行业集中区域,解决当地行业发展用人需求;或针对因政策影响,行业转型后集中出现的同一类型的失业人员,解决当地群众就业之难题;或由大型企业主导建设,解决自身企业的用工需求。总体而言,解决同类型人力资源供需矛盾是专业性零工市场的主要目标。同时,专业性零工市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中的一部分也逐步向综合性零工市场发展。

零工服务站点(驿站)(20个):灵活布局、方便快捷。零工服务站点(驿站)主要依托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建立,规模精干,服务灵活,除发布岗位信息,解决周边求职招聘难题外,还提供各类政策咨询、零工临时休息等服务。当前,苏州市10个县级市(区)已分别建成综合性或零工服务站点(驿站)至少1个。

图片

数智零工市场


(二)人员配备

苏州市根据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驿站)建设情况,配备工作人员共136名,其中专职人员 77名,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零工市场和专业性零工市场,零工服务站点(驿站)基本上能够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另有兼职工作人员共59名。

(三)经费保障

2023 年,苏州市安排177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各地零工市场建设奖励补助,支持各地进一步推动本地区零工市场建设、“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零工市场专区建设、“就业旗舰店”推广应用等。各县级市(区)已投入238.99万元,主要用于综合性、专业性零工市场和零工服务站点(驿站)的新建。

(四)服务成效

自 2022 年开展零工市场建设以来,苏州市召开零工招聘会443场,累计进场企业3620家,提供5.89万个岗位,入场零工人员6.88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1.15万人次。创新推出“云端送岗”直播品牌,累计推出1154场直播带岗,8696户企业提供优质岗位20.1万个,3743.3万人次走进直播间,收到简历29.8万份。


图片

下一步,苏州市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零 工市场建设的新要求,着眼新方向、谋定新思路、开拓新天地,不断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让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惠及每一名劳动者。

文章来源 | 《人力资源服务》 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