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7707621
梁雨钝│2025,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春潮与冬雪
时间:2025-01-10 来源:江苏埃森特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402

梁雨钝│2025,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春潮与冬雪


变革日新,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梦幻与现实交织的行业。近9亿劳动力、1.88 亿户经营主体、6020万户企业的市场、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万,为劳动者求职和职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如浩瀚大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强者更强,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受挤压

2024 年,面对宏观经济的压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营收和利润方面表现各异。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三大上市企业表现稳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提升,显示出业务的持续增长和良好的盈利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外服营业收入159.16亿元,同比增长14.0%,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增长5.4%。北京外企营业收入331.79亿元,同比增长15.5%,净利润6.41亿元,同比增长84.8%。科锐国际营业收入85.16亿元,同比增长18.77%,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6.21%。

标杆企业业绩分化明显。BOSS直聘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9%。其中,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7.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4%;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9.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8%。上半年,BOSS直聘的净利润为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5%BOSS直聘营收增长得益于招聘市场的向好,进入2024年,企业端招聘需求迎来复苏,求职端呈现出蓝领、下沉市场渗透持续增加的态势。同道猎聘个人付费用户数和企业客户数有所增长,但第二季度收入下滑7.8%。万宝盛华灵活用工业务增长约18.4%,招聘与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同比则下降31.6%。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约16.6%,但利润下滑。人瑞人才在综合灵活用工,特别是数字化人才领域发力,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

中小微企业则一片惨淡。最近在某万亿级市做了一次调查,3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及利润正增长的不到10%。

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效应正逐步显现。市场的洪流无情地冲刷着,将弱者一步步推向边缘,直至被淘汰出局。未来,头部企业优势会继续扩大,强者更强,中小企业市场空间受挤压,挑战会更大。行业竞争焦点将转向服务质量、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转移。行业整合与合作将加快,并购整合加速,合作联盟增多。

竞争格局:市场分散,集中度低

2023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2.65万亿元(不包括持劳务派遣单证单位)。中智集团、北京外企、上海外服等企业年营收达到千亿以上,三大龙头凭借深厚底蕴与品牌优势,稳坐国内综合服务领军宝座,为行业提供支撑。科锐国际、BOOS直聘等10家人服行业上市企业凭借资本市场融资实力,继续攻城掠地。以这些企业为引领,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统计显示,全国营收在100亿元以上的只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家,50亿元到100亿元的28家,1亿元到50亿元的356家。行业商业主体以营收50万元以下的小微服务机构为主,年营收在5,000万元以上的机构不到10%,65.5%的企业年营收不足500万,42.6%的企业年营收不足100万。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技术门槛低,地域性强、服务的质量和特性高度不一致,这些小微企业以提供某一流程中的部分服务为起点,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业务模式以低价、低端产品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将大批被淘汰。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剧。

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显著高于国内。据统计,2023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前三名集中度为13%;相比之下,我国市场则较为分散,2022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营收前三名集中度仅为2.6%,仍有很大空间。

人力资源服务业将呈现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存活下来的企业将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这将加速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转型升级,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拓展服务领域。

市场壁垒将会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资金、品牌、客户资源、人才、技术与专业水平越来越重要。

行业冷热不均,细分领域寻增量

今年来,受压于宏观经济环境,招聘、猎头、派遣,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下降。但招聘、猎头、测评、咨询、培训等传统服务产品与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仍然具有长期需求。

虽然,以“税优”为支撑的薪酬外包将寿终正寝,但企业薪酬福利外包业务方兴未艾,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季节性用工、新媒体招聘、社区就业、制造业BPO等新业态新行业应密切关注。

灵活就业赛道深耕的企业实现了逆势增长。2023年12月,人社部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艾瑞咨询分析,2023年灵工市场规模达1.44万亿元,2022-2024年CAGR达21.2%。调查显示,从企业用人规模特征上看,500-1000人的企业是灵活用工最大需求方,也是外包需求的最大需求方。人口红利削减下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企业出于降低用工成本和提升组织灵活性的目的,更加倾向于采用灵活用工与岗位外包。

客户对服务的质量、专业性、个性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企业的需求差异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趋同,缺乏个性化与创新,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定制化需求。部分企业未能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和服务模式,业务减少,客户流失。

供给增速放缓,国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进入新转型期。总量虽放缓,但需求端或有细分业务异军突起。企业应更多聚焦细分市场、细分领域、细分群体,在细分领域寻增量。

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对比中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TOP企业,差距还是很大。2023年,全球和中国营收前10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均销售净利润分别为8.2%和3.3%,巨大差异的原因是,全球头部企业提供了软件和高端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解决方案,而中国前10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仍侧重于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模式,从主营业务范围来看,全球前10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涉猎广泛,涵盖了人事管理、服务软件、管理咨询、培训、人才寻猎、招聘流程外包以及灵活用工等多个领域。中国前10大人力资源服务厂商的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2023年三家A股上市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其外包业务占比分别为91.81%、82.60%、77.00%。从营收方面看,全球头部企业营收可实现约千亿美元水平,中国头部营收在百亿美元水平。

全球视角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将近15万家(含劳务派遣单位),根据IBIS World的报告,2022年美国的人服机构数量约为11527家。中智集团、北京外企、上海外服三大龙头企业,2023年的营收合计只是任仕达的36.2%,瑞可利的40%,德科的42%,截至2024年7月,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最高市值已达到964.4亿美元,中国的BOSS直聘才84亿出头,其余中国上市企业均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下,A股中的上海外服与北京人力仅仅12亿美元市值。

HRflag《2023年全球上市人力资源 服务企业市值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末全球上市人力资源软件类企业市值排名前10 位的公司中,美国有 9 家,在人力资源软件行业占有主导地位。从企业实力来看,美国的大型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众多。2023年美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名单中,美国有175家公司跻身营收1亿美元俱乐部,占据全美63.5%的市场份额,总营收达970亿美元。2023年位列全球前10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美国占据6席,英国2席、日本1席、荷兰1席,中国未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跻身前10。

根据《财富》杂志 2024 年世界 500 强榜单,中国共有 133 家公司上榜,美国有 139 家公司上榜。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无论是全球收入最高的50家企业,还是利润最高的50家企业,亦或市值最高的50家企业,中国企业的占比都很低,这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匹配。
企业规模小、散、弱,发展不平衡。多而不强,仍然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痛点。

劳务派遣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劳务派遣单位38,000多家。前瞻研究院估计,2023年我国劳务派遣人员规模达到4759万人,2027年将突破5000万人。

无庸讳言,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缺失、同工不同酬、职业发展受限等劳动者权益受损问题;比如合同不规范、法律风险转移等法律遵从性不足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分割、用工成本扭曲等市场公平性问题。

劳务派遣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业务需求,灵活调整用工规模,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对于兼职劳动者和临时工。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用工模式,其存在是合理的、必要的,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变化、企业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通过市场监管加以解决,而非简单地取消这一用工方式。

关于劳务派遣,近两年有多个事件值得关注:

一是2024年2月1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发布,去除了传统的劳务派遣。二是2023年3月,财政部发文,要求不得将人员招聘、聘用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三是各地近两年严肃查处了一些劳务派遣用工骗保企业。

这是政策导向,表明管理层政策层对劳务派遣的规范和调整意图,鼓励更健康、更规范的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其形态和规则将面临重大调整,但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劳动合同法》执行力度的加强,劳务派遣将更加规范化,政策要求注重保障派遣员工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健康发展。企业和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通过执法、监管和行业自律,推动劳务派遣向更健康、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我国劳务派遣行业未来仍有空间,随着行业的政策取向、发展环境、竞争态势、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劳务派遣将呈以下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政策环境趋向严格,发展更加规范;二是竞争更加激烈,集中度提升;三是服务专业化;四是向外包及小时工转型。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在不确定性成为时代,降本增效、敏捷组织成为企业穿越不确定性、巩固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通过AI技术实现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数据驱动组织文化建设,是诸多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选择。技术驱动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加速,人力资源服务跨界融合不断发展,AI技术正深刻重塑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格局,技术推动企业效能变革进行深水区,如何迎接这场生产力革命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IBIS World数据显示,2020年 Workday 占据美国人力资源软件服务市场 21.2%的份额,2024年美国人力资源软件行业的前四大公司收入占到行业收入的 66%,行业集中度高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国人力资源软件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主研发数字化产品市场分散,竞争激烈,产品赢利备受考验。

数字化产品研发投入大,产品迭代快,市场分散,投资风险大,人力成本高,运营成本不断上涨,试错成本高。但加大在技术研发和数字化工具应用方面的投入,优化服务内容和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仍是方向。

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2017-2023 年短短 6 年时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收规模几近翻了一番,2023 年营业收入达到2.65万亿,尽管2024 年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用工需求的疲软,市场规模预计达到近 3万亿,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稳定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驱动因素主要是:

数字化转型助力增长。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到数字化思维的转变,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路径。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招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培训效果和效率、借助云计算和 SaaS 模式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会吸引更多客户,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新兴业态贡献增量。灵活用工模式因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和成本控制需求,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视频面试、智能匹配等功能广泛应用,势将推动在线招聘市场规模的增长,为招聘行业注入动力。涵盖人事代理、薪酬福利外包、招聘流程外包等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将持续增加,业务范围和服务深度不断拓展。

政策支持注入发展动能。政府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利好政策仍将持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政策扶持等,行业集聚化、规模化不断发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市场。

企业需求增长带动行业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人才招聘、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咨询等需求将持续增长,行业规模继续扩大。

国际化进程加速。一些具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和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市场边界将进一步扩大。

2025,末日之锤为谁落下

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洗牌期。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近年来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带动行业增速达到新的峰值,企业总量在2019年到2021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新玩家纷纷涌入,行业形成了多元共荣格局。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末(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时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法人单位18.6万个,其中劳务派遣企业占比68.3%;2013—2021年,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8.9%,高出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均增速7.0个百分点。2023年底,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量已达到143,055家 ,预计2024年达到152,925家。但另一方面,随着新玩家的不断进入,市场竞争更加残酷,注销企业持续增加,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人服行业2023-2024年出现了注销峰值,2023年注销企业达68765家。

《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成立 3 年后的小微企业可以持续正常经营约占三分之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平均寿命或者更甚。

经济复苏缓慢,社会戾气弥漫,这是未竟的后疫情时代,很多问题在等待答案。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梦幻与现实交织。

2025年,有冬雪,也会有春潮、有彩虹,让我们在蜕变中寻找彩虹,迎接春潮,直面冬雪。随着2025年新一年的到来,面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星辰大海,我们将继续前行,在洗牌中绽放新生,在困境中破茧而出,在前行中重塑与崛起,重构行业高质量格局。

image.png